|| 臺南 || 後壁菁寮新和源餅舖

【 作者: 雙口呂 Siang kháu Lū 】

一對擁有古早心的情侶與現在的年輕人比較起來好像有些懷舊和反骨,義無反顧地籌劃在籃球場辦桌宴客,還象徵性地在臺南榮昌打棉廠做了八斤的棉被當嫁妝,正愁喜餅要用舊振南還是裕珍馨的大餅時,剛好邂逅了臺南後壁新和源餅舖的阿嬤。



幾次帶著前女友(現任太太)下臺南與黃婉玲老師學習臺菜,因緣際會順道去了臺南後壁,讓我們流連忘返的是彷彿時間暫停的菁寮老街,和在地熱情的阿公阿嬤。菁寮早期為藍染重鎮,名稱來自當時為提煉布匹染料所種植的作物「菁仔」。曾是清治時期往返臺南(舊時府城)和嘉義(舊時諸羅縣)的交通要道,以1917年設立的「菁寮信用組合」(目前後壁農會前身)旁現今的南82線與85線的十字路口為中心。曾經繁華一時的戲院、酒家、旅店都已如過往雲煙,僅存在曾經年輕的耆老記憶裡。目前街上的傳統鐘錶、棉被、嫁妝店、不賣藥的中藥行,還吸引著稀稀落落的假日遊客。

我們獨愛傳統大餅!

多數人為了菁寮老街或是無米樂的崑濱伯而來,我們則是獨愛新和源餅舖的傳統大餅魯肉豆沙,為了吃它一來再來。



位於十字路口中心點的餅舖讓人很難錯過(大多數部落格的照片都有它)。無論平日或假日,只要餅還沒賣完,阿嬤也總是坐在餅舖前的木椅,微笑又有活力地吆喝,「來呷餅哦!」。幾次照面,或許覺得我們面熟,也或許阿嬤一向都這麼好客,幾次沒買餅,阿嬤照樣熱情地要我們「來底坐」(裡面坐)。





結婚需要的6、70個大餅,對設備和師傅無數的大品牌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我們猜想對傳統餅舖或許會是個稍多的量。婚宴前剛好有機會再經過菁寮登門拜訪,希望阿嬤能幫我們做餅。剛好當天阿嬤的兒子張老闆也在,聽到我們需要的數量有些面露難色,「現在的餅都是我大姊跟我兩人在做而已」。或許老闆有感受到我們的誠意跟心意,最後還是答應幫我們做餅,還幫我們送到桃園的家裡。與我們當初的感受一樣,咬下烤得酥脆且充滿層次的餅皮,與內餡滿滿豆沙,搭配香氣四溢的魯肉,大餅受到不少親朋好友的讚美,甚至還有男方的親朋好友也表達想嚐嚐。相較於老牌的大品牌,我們更喜歡樸實無華的傳統餅舖(包含他的包裝盒…)。 ... 【繼續閱讀】

雙口呂 Siang kháu Lū 在背包客棧的其他好文
|| 屏東 || 潮州美式奇幻歷險
[緬甸] 伊江和蒲甘的日昇日落
[基隆] 雨都漫步 港畔光曲



雙口呂 Siang kháu Lū 的主頁
背包客棧授權轉載於 PC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