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20日旅程·人的互動(二)

【 作者: 旅人管管 】

從海子溝(海拔3400公尺)的馬伕口中初步了解到藏人與漢人漸漸趨同的生活之後(見之前的發文),我後來來到了海拔約2000公尺的中路藏寨。在這裡我遇到了身著藏服的慈祥老婆婆,她的好客與健談暖和了之前因凍寒而疲憊的心。在這民居(民宿)還住著老闆、老闆娘以及他們的孩子瑪娜和戎布。

~"我特別記得她聊天時不時握著我的手背傳來的溫度。"~

~"老奶奶見到我就一直笑著請我喝茶,讓我心裡感到加倍溫暖。"~

晚餐我們就著小方桌,坐在矮板凳上享用農家晚餐。老闆娘不愛穿著藏服,瑪娜和戎布也都是一身現代服裝。我說長久下去這項藏人的美麗傳統可能會失傳。她淡淡地對我說,現在早已藏漢不分了。我心裡有著些許的惋惜,想著這難道跟海拔的高度有關嗎?還是在共產黨的積極照料之下,脫貧同時也脫離了藏人自身固有的文化?我沒有答案,只能替他們的富足感到高興。

~"跟瑪娜和戎布共桌吃飯,他們也免不了我的長舌攻勢。看看那一桌的菜,全都是自己種的養的。完全是有機食物喔。"~

外頭有戶人家正在大興土木,包含婦女在內一個個的工人正搬運著建材,蓋著山裡藏族特色石牆屋。這些屋子沒有現代的模樣,只有白漆和藏紅。偶爾點綴著經文旗子。我的民宿老闆這個月都是早出晚歸幫助另一個鄰居建房子。根據老闆娘的說法,藏人的社區有自己的人情記帳方式。三年前這家藏人請了鄰居們一同來蓋他們的民居,三年後鄰居加建房子。是時候用勞力還人情的時候了。

~"這張照片算是我文中提到的藏人社區人情經濟的佐證。「出來混的遲早要還」這句話放諸四海還真的很適用。"~

這裡蓋房子大多不太費錢,因為除了專業工匠和少數門窗的費用之外,其他的人工和石磚都來自山上的社區。這樣的社區人情制度讓我想起了峇里島的人情社區經濟。同樣地,若是你年邁生病無法工作,社區裡的人們會負擔照顧你的生計。這樣的社區經濟趨向於一種烏托邦的美,那是種在現代社會裡少見的模式。... 【繼續閱讀】

旅人管管 在背包客棧的其他好文
中國南方20日旅程·人的互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