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旅遊勵志書沒教的事

【 作者: 食物旅行家 】



目前書市有個專區,展示甲乙丙丁出國遊歷後寫的書,關鍵字是壯遊、找自己、夢想、勇敢、實現之類的。

書和保險套、水煎包、安全帽一樣都是商品,需要行銷包裝定位,類似的書一直源源不絕,表示有讀者買單,可見市場的確存在。

我想這反應了台灣年輕人對工作和人生的徬徨。這些書只不過是症狀,而不是病因。學校不是真實社會,而不管進入校門前或踏出校門後,基本上大環境甚少鼓勵年輕人認識自己——我要怎麼運用我的時間?過怎樣的日子我才會滿足?我是誰?

適合自己本性的生活,從來不是在賣場貨架上大量販賣的罐頭,反而比較像一小方土地,要摸索土壤氣候脾性,慢慢照料,長年累積,才見得綠意。

我覺得這些書沒什麼不好,反正年輕人多增廣見聞也是好事,但服用過度就有點像自我麻醉的嗎啡,兩腳不點地,飄飄浮浮的。

因為我很現實地說一句,這種「出國找自己」的主張,存在一個肉眼看不到的階級鴻溝。請問哪些人可以放下一切去壯遊,四處遊歷,花光銀行戶頭的最後一塊錢再爬回國的?

當然是那些可以暫時不工作的人,反正家裡不缺這份薪水。

就算不是大富大貴,起碼也是出自中產之家。如果你背著學貸,要扛家中房貸,辦公室醫院兩頭燒,咬牙照顧重病的親人,就算是三毛也得乖乖擠捷運去打卡上班,哪管撒哈拉的風花雪月。只要在電腦上按一按,買張機票飛出國,把所有煩人事丟在腦後,這麼爽快的事情,做起來真的不困難。

比這辛苦得多的是為五斗米折腰。

腳踏實地撐起一個不那麼炫的生活,熬住辦公室政治,處理難搞客戶,承擔家庭責任,在複雜的人際圈中踮著腳尖做人做事。聽起來很無趣,但為自己找到一個生活方向並持續努力,比飛出國更有挑戰性。

對,抱歉。就是因為那麼解嗨,所以才沒有大書特書的市場價值。

我不是否定旅行的意義,我只是不懂,旅行就旅行,幹什麼包裹上這些假掰的糖衣?何苦讓旅行承擔那麼多因為我們全人教育失敗而導致的徬徨?濫用青年特有的天真,鼓吹從自己住膩的地方跑到別人住膩的地方遊歷一陣子,就可以找到自己?人生通常沒那麼簡單呀孩子...... ... 【繼續閱讀】

食物旅行家 在背包客棧的其他好文
西班牙餐桌---TAPAS全民亂講
世界餐桌---瑞士巧克力鍋的自殺傾向
世界餐桌---說台灣是鬼島?那你敢不敢重新投胎?



食物旅行家 的主頁
背包客棧授權轉載於 PC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