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廢水養殖系統在印度 濕地淨化勝過污水處理廠 仍不敵政府開發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Ramkumar Mondal的農場長滿了芥末黃色的花。一群灰色的鶴在淺水草叢中啄食。但Mondal的魚塘卻像奮戰到最後的一兵一卒,被附近入侵的高樓大廈包圍,永遠擋掉了能將廢水變成魚群養分的陽光。

Mondal的魚塘是東加爾各答濕地(East Kolkata Wetlands,EKW)的一部分。EKW分布在印度東部西孟加拉邦沿海加爾各答市1萬2500公頃的土地上,是「世界最大的廢水養殖系統」,印度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CSIR)-國家環境工程研究所(NEERI)資深科學家Shalini Dhyani說。

EKW在2002年被指定為拉姆薩(Ramsar)公約濕地,並被認可為「合理利用」濕地生態系統的典範。

目前,每天約有10億公升廢水(約佔加爾各答市中心污水的30%到50%)進入魚塘處理和再利用,接著排到稻米和蔬菜農場,再經過大約30天內,這些水會排入大海。

「廢水可能使整個濕地水質惡化,但加爾各答濕地僅用20天就可以淨化廢水。」身兼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南亞生態系統管理委員會(CEM)主席的Dhyani說道。



印度東加爾各答濕地是「世界最大的廢水養殖系統」。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豐富生物多樣性遇見傳統知識



在2002年被指定為拉姆薩濕地之前,政府的EKW基線報告提到濕地中有40種常見淡水和海水魚類,其中11種為養殖魚類,植物則有104種。

從微生物、濕地植物到魚類,錯綜複雜的生物過程,加上陽光、適當的溫度、水中的溶氧,可淨化加爾各答廢水中80%的有機污染物和99.9%的大腸菌類。「表現比污水處理廠好得多。」生物學家說。

這個系統的運作還仰賴漁民用吃人類廢棄物的藻類養魚。「在傳統的廢水處理系統中,藻類太多可能是個問題,而在EKW中,浮游植物和藻類的生長能優化人類廢棄物,漁民會定期撈起並餵養魚類。每公頃每天可獲得20至60公斤來自自然界的免費飼料。」Dhyani說。

濕地中還有一些獨特的細菌扮演「生物過濾器」的角色。「40種藻類、2種蕨類、7種單子葉植物和21種雙子葉植物,能減少污水的優養化,防止氧氣耗竭並確保魚類生存。約12種水生維管束植物具有生物過濾器的功能。」加爾各答的環境運動者Bonani Kakkar說,他是加爾各答的非營利組織「人民團結好生活(PUBLIC)」的負責人。

沒有人知道EKW作為天然廢水處理廠已經運作了多久的時間,但很可能超過一個世紀。東加爾各答濕地管理局(EKWMA)的大事紀顯示,1884年該市已鋪設了下水道,而現在,由EKW組成的水域已經有許多成熟的養魚場。

2010年,一座傳統的污水處理廠(Sewage Treatment Plant,STP)在加爾各答要價1.25億美元。但根據埃塞克斯大學的研究,由於濕地的存在,該市擁有專屬的免費污水處理系統。

城市入侵威脅濕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



人們以為這種獨特且免費的自然污水系統會受到高度保護。但是Kakkar很擔心。1991年,PUBLIC提出有史以來第一個針對EKW土地用途變更和侵占的訴訟,第二年法院做出重大裁決。

「1991年,PUBLIC提出一項公共利益訴訟;一家私人公司提議在227英畝(90公頃)的濕地上建立世界貿易中心,並得到西孟加拉邦政府的支持。」Kakkar說。

加爾各答高等法院1992年作出裁決,指示州政府應確保濕地的用途不可以有任何變更。「法院判決後28年,EKW的邊界仍然沒有被正式劃定(只有正式地圖),也還沒有制定適當的管理計畫。」

由於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濕地範圍和管理計畫,過去被稱為「濕地」的周圍瘋狂蓋起建築物。

「從1992年起,PUBLIC針對違反該命令的行為提起10多次訴訟,其中兩次是在印度最高法院對抗州政府工業發展部門資助的計畫。這些計畫嚴重威脅加爾各答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減災功能和其他利益。」



由於濕地的存在,加爾各答市擁有專屬的免費污水處理系統。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加爾各答濕地逐漸破碎化最大的威脅來自政府



「諷刺的是,最大的威脅來自邦政府。有個大型計畫是要建造一座天橋,另一個計畫是要進入濕地。」Kakkar說。

研究和軼事證據顯示,濕地的土地用途還是悄悄發生變化,魚塘改作稻田,最終目的是用於小型工業或住宅。政府濕地保管機關EKWMA的官方網站顯示,2007年到2014年共向地方警察局舉報391件違法案件。

可以確定的是,1980年至2000年之間,大約有2200公頃的魚塘轉作稻田。剩下的254個由污水餵養的魚塘,大至144公頃、最小的不到半公頃,散布在城市東部邊緣3,900公頃的土地上,與運河和小溪交錯,其中兩條河將城市廢水載運至孟加拉灣。

這些魚塘每年供應加爾各答的市場1萬噸的魚,滿足這座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三分之一的需求。

不必購買商業魚飼料,省下農民的荷包。魚農從濕地獲得天然飼料,送往市場的運輸成本也很低,加爾各答市的人們得以享受新鮮的魚和蔬菜,據稱比印度其他大城市的價格便宜多達30%。對於城市的窮人們來說,濕地魚是少數可負擔的蛋白質來源。

這些生物多樣化的濕地漁業和蔬菜農場提供了人們生計,包括婦女和兒童,提供養護魚塘、捕魚和運送到市場、播種、除草和收割蔬菜和稻米等活動,有些是有償工作,有些是自給自足。Dhyani說:「加爾各答的濕地生態系統是自然解決方案一個很好的案例。」

世代累積的知識和實踐可能被發展給破壞



Dhyani說,三代EKW漁民的傳統知識從祖父傳承到孫子。清潔池塘水要用煤油、石灰和油餅;池塘要挖到三到五英尺深,讓陽光直射到底部;污水必須適量混入,確保廢水轉化為魚飼料所需的時間;何時加入魚卵、如何保護堤防免受布袋蓮入侵,都來自多年的經驗。

但是這些知識正慢慢失傳。就像Mondal魚塘周圍的濕地,許多已變成開發用地,剩下零星的池塘。由於城市入侵和擴張,許多年輕一代已不再從事傳統的廢水漁業。

「我兒子已經拿到下水道工程的學位,去年離家到印度商業中心孟買附近的城市浦那工作。他的夢想是到沙烏地阿拉伯賺錢。」Mondal說。

參考資料






這篇文章 世界最大廢水養殖系統在印度 濕地淨化勝過污水處理廠 仍不敵政府開發 最早出現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