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梅舒(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自然正成長係蝦米?
「自然正成長」是全球規模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目標 —— 以2020年的生物多樣性狀況為基準,在2030年前遏止生物多樣性流失。先恢復到2020年的水準,再持續邁向正成長,目標是2050年完全恢復生態系。
為什麼要提出自然正成長?
過去幾十年來,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許多物種瀕臨滅絕甚至已經滅絕。因此倡議者提出2030年自然正成長,希望寫入聯合國《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以此做為各國扭轉生物多樣性流失的終極目標。
就像淨零排放(Net Zero)是國際減緩氣候變遷的目標一樣,保育團體期待自然正成長能成為國際生態保育的目標。
如何達成自然正成長?
為達成自然正成長,2020年至2030年要先扭轉目前持續衰落的局勢,不僅要維護目前良好且未受損的生態系,還要復育遭破壞的生態系。從物種、族群和生態系的健全程度、豐度、多樣度和韌性等方向,讓自然正向成長。
評估自然正成長的目標是否落實,主要是依據生物多樣性指標夥伴關係(Biodiversity Indicator Partnership, BIP)所整合的各項指標。舉例來說,如果台灣森林繁殖鳥的數量持續增加,「森林鳥類指標」便會跟著成長,便屬於「自然正成長」的趨勢。
誰支持自然正成長 ?
自然正成長已獲得不少國家、環保團體、企業的支持,包括G7成員國、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全球環境基金(GEF)、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等。聯合國環境規劃總署(UNEP)還跟牛津大學共同創辦「自然正成長大學」(Nature Positive University)。
自然正成長有什麼爭議?
自然正成長尚未有明確定義,也沒有統一的計算管理工具,多數機構都未提及該如何實踐,也有學者擔心自然正成長被當成漂綠的口號。「自然正成長」是第15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BD COP15)的討論重點,隨著會議進行,細節將進一步確定。
※ 本文感謝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協助校閱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 【翻譯米糕】大家在說的「自然正成長」(Nature Positive)係蝦米? 最早出現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