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塑膠公約討論在即 環保署提2030年減塑13.8萬噸目標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庭莉報導

聯合國預計在2024年討論出全球塑膠公約,將全面規範塑膠產品生命週期,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上週五出席台灣塑膠論壇時表示,2022年我國塑膠廢棄物266萬噸,約四成回收再利用,將持續掌握塑膠流向,目標2030年減量13.8萬噸原生塑膠。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4日舉辦台灣塑膠論壇。攝影:劉庭莉

資源循環零廢棄戰略 目標2030年減塑13.8萬噸



聯合國環境大會2022年3月通過決議,將制訂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涵蓋塑膠生產消費至棄置整個生命週期,預計在兩年內召開五輪談判,於2024年出爐。因應國際趨勢,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4日舉辦台灣塑膠論壇,邀請產官學討論台灣的挑戰與機會。

資源循環零廢棄為2050淨零碳排12項戰略之一,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表示,去2022年我國塑膠年需求約1304萬噸,國內消費量340萬噸,約產生266萬噸塑膠廢棄物,其中有四成回收再利用。

賴瑩瑩指出,透過源頭減量加強回收及循環再利用等方式,環保署以2020年為基準年訂定目標,將達成2025年減少原生塑膠使用量10.4萬噸2030年減量13.8萬噸目標,預期減少20.9萬噸27.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受訪表示,樂見環保署提出2030年減量目標,將持續監督減塑政策。

塑膠中心協助媒合供應鏈 累計逾800種原物料



如果只是循環沒有變成經濟,循環也只是一次性的循環。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總經理蕭耀貴分享,塑膠中心在2020年底建立永續材質圖書館,已累積超過800種原料半成品及成品,包括塑膠纖維橡膠金屬等七大類永續性材料,透過展示品媒合供應鏈上下游需求促成商機,如咖啡渣生產者可找到再利用方式紡織或布料業者可找到環保替代材料。

塑膠中心負責塑膠再生料溯源驗證,也長期進行食品容器與包裝材研究,蕭耀貴指出,過去考量食安疑慮,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回收塑膠材料不能接觸食物。不過,因應國際提高使用回收料的趨勢,衛福部食藥署2022年訂定食品容器具包裝之PET再製酯粒原料申請辦法,經審查通過廠商即可將食品用PET回收料,用於製造食品器具容器包裝的原材料,拓展回收再製PET應用領域。我國目前有三家通過認證廠商,分別為遠東新世紀南亞塑膠新光合成纖維,蕭耀貴分享,再生PET已大量用於超商蔬果包材。



永續材質圖書館展示各種永續材質樣品。圖片來源:擷取自官網

賴瑩瑩表示,環保署升格為環境部,將制定資源循環促進法,在產品製造階段加入綠色設計原則,並加強產品逆向回收重複使用或再製造,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及產品價值,落實循環經濟。

8/10更新



原文回顧我國減塑政策,環保署於2018年宣示減用四項一次性塑膠用品時程,塑膠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及免洗餐具,並於2030年全面禁用,因環保署已無對外強調此目標,因此刪除相關段落。

這篇文章 國際塑膠公約討論在即 環保署提2030年減塑13.8萬噸目標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